一条条铁路新线亮相,区域交通一体化不断向纵深迈进;一个个特高压工程投运,“西电东送”脉络不断延伸;一个个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正酣,全国算力“一张网”加速织就……开年以来,我国运力星空体育登陆、电力、算力强化跨域联动,畅顺经济血脉,夯实安全之基,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力。
西安北至香港西九龙的G828次列车上,西安客运段的列车工作人员在进港列车上,采用中国结等装饰营造浓厚春节氛围。
这趟直达高铁列车自1月5日正式开行以来,受到不少旅客青睐。“原来坐高铁去香港只能到广州或者深圳转乘,现在有了直达列车,省去了很多时间和手续。”经常往返两地工作的陈先生说。
岁末年初以来,我国大江南北,新线新站亮相,列车奔驰,车船往来,交织成生机勃勃的区域发展图景:
沪苏湖高铁打通长三角东西向“大动脉”,上海虹桥站至湖州站运行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小时左右,“同城化”效应不断扩大;从乌兰哈达火山、云冈石窟到雁门关,集大原高铁串起美景奇观,文旅发展欣欣向荣;黄茅海跨海通道为大湾区互联互通再添“关键一横”,通车首月高峰日往返车辆2.6万车次……
当前正是迎峰度冬保供关键期,浩吉铁路靖边北站附近,华业开泰靖边北集运站内一派繁忙景象。来自内蒙古、陕西的煤炭经由重卡运输在此“集结”,然后搭乘万吨大列一路向南,12小时就可直达湖北襄州北站。
作为国家“北煤南运”战略大通道,浩吉铁路2024年累计货运量首次突破1亿吨。截至目前,沿线地方围绕浩吉铁路规划货场及建成物流园(港)10个、产业园(区)11处。在建的荆门北至子陵联络线年二季度建成投产,届时将大幅提升运输效率。
春节临近,三峡船闸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段之一。1月14日,随着三峡船闸南线艘船舶满载钢铁、煤炭等货物,列队驶入长280米、宽34米的闸室,有序过闸。
据三峡通航日报统计显示,三峡枢纽通过量已连续三年突破1.5亿吨。2025年1月1日至13日,三峡船闸运行371闸次,过船1373艘次,过闸货运量556.45万吨。
聚焦“联网、补网、强链”,开年来一批重大项目加紧推进:平陆运河马道枢纽项目已进入船闸主体结构全面施工阶段,中交二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项目团队抢抓旱季施工黄金期,预冷混凝土单日浇筑量达到16409方,创造同类型混凝土日浇筑量世界纪录。
浙江宁波地下62米,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——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掘进现场灯火通明,中铁十四局“甬舟号”盾构机即将完成第4次地层转换,进入全断面硬岩地层……
交通运输部总规划师兼综合规划司司长吴春耕表示,交通运输部门谋划实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联通提质工程等,将使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可达性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步缩小,区域交通一体化不断向纵深迈进,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。
西南深山,电力工人在百米高空“走钢丝”安装间隔棒,让导线保持安全距离;中部平原,机械设备在占地约360亩的终端换流站忙碌作业,电缆敷设量超过1100公里……眼下,近万名建设者正齐心协力,加快建设金沙江上游至湖北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。
途经、四川、重庆、湖北等省份,全长1901公里的金上至湖北特高压,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。工程建成后,将汇集金沙江上游的水电、风电、太阳能发电,瞬息之间把电力送至数千里之外的湖北,每年可向华中地区送电约400亿千瓦时。
能源电力是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础保障,关系国计民生、千家万户。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,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,东部地区的一次能源资源匮乏星空体育综合、用电负荷相对集中,能源资源与电力负荷分布的不均衡决定了“西电东送”的必要性。
放眼全国,甘肃至浙江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、宁夏至湖南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、哈密至重庆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……一条条“电力高速公路”连接起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,为促进区域发展“出力添绿”。
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底,我国已建成投运39项特高压交直流工程,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超过3亿千瓦。在特高压工程的加持下,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由2012年的3.13亿千瓦增加至2023年的15.16亿千瓦,增长3.8倍。
“如今,一张以西北、西南区域为送端,华北、华东、华中为受端,以特高压电网为主网架、区域间交直流混联的‘西电东送’电网已成形。”国网能源研究院专家汤广瑞说。
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,加快“沙戈荒”新能源基地建设。记者观察到,开年以来,各地新能源项目建设跑出“加速度”,清洁能源在“西电东送”中的比例不断增加,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,助力区域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。
前不久,位于宁夏银川市灵武市的国能灵绍直流配套200万千瓦复合光伏项目南区100万千瓦并网成功,标志着该项目200万千瓦全容量投产发电,宁夏“西电东送”再增“沙戈荒”绿色电源。项目总占地面积5万多亩,全容量投产后每年可为浙江地区提供绿能34亿千瓦时。
千里之外,四川也传来好消息。我国西南地区首个特高压交流工程——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日前建成投运,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再添新“能”。
工程投运后,我国西南电网的主网架电压等级从500千伏提升到1000千伏,每年最大可从川西等地向四川、重庆负荷中心输送清洁电能350亿千瓦时,相当于近1000万户家庭1年的生活用电量。
随着一个个重大工程的建成启用,电力动脉翻山越岭、畅通无阻,“西电东送”工程的脉络在中国版图上不断延展,区域发展的安全之基不断夯实。
新年伊始,在国家数据中心集群(甘肃·庆阳)“东数西算”产业园区,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正酣,全国算力“一张网”加速织就。
“依托‘东数西算’工程强大的政策引力和资源集聚效应,我们承接沿海算力需求的网络基础已全面形成。”中国移动甘肃公司庆阳分公司总经理陈长流告诉记者。目前庆阳到长三角地区网络传输时延在12毫秒以内,到粤港澳地区时延在15毫秒以内,到全国重点城市实现“一跳直达”。
在内蒙古,日前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国家枢纽节点(内蒙古)和林格尔集群多云算力资源监测与调度平台上线运行,为内蒙古、京津冀、长三角、川贵渝地区数据互联互通架起桥梁。
在广东韶关,总投资50亿元的腾讯粤港澳大湾区(韶关)智算中心项目近日开工,目前韶关已成功引进数据中心项目超过20个,为行业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充沛算力资源……
随着“东数西算”工程深入实施,内蒙古、甘肃、宁夏等八大枢纽节点建设提速加力。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,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211万架,机架数同比增长超过100%。
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说,“东数西算”工程构建了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布局,推动东中西部算力协同发展,有利于实现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供给与各地区算力需求高效匹配,推动东西部优势互补,释放数字经济区域协调发展“乘数效应”。
面向2025年,我国将大力实施“东数西算”工程,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。国家数据局提出,2025年底,国家枢纽节点地区各类新增算力要占全国新增算力的60%以上,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使用绿电占比要超过80%。
眼下,青海正围绕数据标注、绿色算力、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。“不久前,我们在海东市落地了数据标注基地,将开展人工智能基础数据加工、标注、训练等业务,利用好当地的冷凉气候先天优势,打造‘海东样板’辐射周边地区。”百度副总裁谢广军说。
浙江温州发挥数据技术、资源和资金优势,着力打造建设“数安港”,设立100亿规模科创基金和10亿规模的数安基金扶持数据初创企业;宁夏、甘肃等地发挥算力资源优势,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布局,加强与东部省份合作交流……
国家数据局副局长陈荣辉表示,将推动建立东中西部联动机制,发挥东部地区对数据产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,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突破,培育具备产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。加强相关政策配套和资源倾斜,打造一批协同互补、特色发展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据产业集聚区。
与此同时,通信行业也迎来了关键的技术升级窗口,5G技术正逐步迈向成熟,而人工智能的突破正在重塑产业链条,二者相互赋能、深度融合。
目前,所有省份均已开展递进式气象预报预警服务、气象高级别预警“叫应”等服务机制,有力地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
甲烷(CH4)和挥发性有机物(VOCs,O3和PM2.5的重要前体物)是油田开采过程中释放的主要废气,成分复杂、浓度波动剧烈且排放点分散。
3月3日是第十二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。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,近年来,我国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,增加资金投入,统筹推进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,旗舰物种种群数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,栖息繁衍环境稳步改善。
科普是国家创新的“基石”,是强国建设的“底色”。2024年,我国科普事业迈进了一大步——全国会修订了科学技术普及法,为科普工作注入了强劲法治动力。
记者3日从中国科协举办的2025年学雷锋科技志愿服务周上获悉,我国在科技志愿服务平台上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超520万人,科技志愿队伍超11万个,年均开展活动30余万场,彰显出科技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和蓬勃活力。
有鉴于此,2025开年以来,各家安全公司严阵以待,纷纷探索新路径、新范式,以筑牢网络安全防线,为国产大模型保驾护航。
伴随生成式AI大模型迭代升级,越来越多的AI创作工具入驻各大互联网平台,人工智能正融入内容创作生产的方方面面。
想要真正让AI给网络内容生态带来积极影响,互联网平台、政府机构、媒体、公众必须加强协同,构建“法律—技术—伦理—行业”的四维治理框架。
专家表示,对主带彗星311P进行探测,有助于了解小天体的物质组成、结构以及演化机制,填补太阳系小天体研究领域的空白。
雷圣宾介绍,未来,这项技术有望在自旋电子器件、量子计算、光学器件、材料科学等领域实现超越传统碳材料的独特功能。
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、建设科技强国的新上,需要汇聚政府和社会多方力量,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,为基础研究注入更加丰沛的“源头活水”。
27日,记者从广州大学获悉,该校与中国科学院、同济大学、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高校科学家合作发现,位于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的“祝融号”着陆区,其地下10—35米深处存在多层倾斜沉积结构。
北京大学常林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合作,成功开发出世界首款光子时钟芯片,可将芯片上的时间调控速度提升100倍。
国际数据库事务处理性能委员会(TPC)近日宣布,阿里云PolarDB云原生数据库以远超原纪录的性能,登顶TPC—C基准测试排行榜,以每分钟20.55亿笔交易和单位成本0.8元人民币的成绩,刷新该榜单性能和性价比两项世界纪录。
当物质处于地球上最低温度、最高压力等极端条件下,可能出现怎样的“超能力”?物态调控是物理学研究造福人类社会的重要途径,科学家对于物理世界极限的探寻从未停止。
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获悉,该院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柳本立研究员团队以退役风机叶片为原料,成功研发出新型防沙材料,为循环利用退役风机叶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。